深耕特殊教育,共铸海南新篇——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深度调研纪实(二)
为持续深化海南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省域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由海南省特殊教育教学指导与资源中心主任、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阳领衔,副校长黄兴才、教研室主任李雅玲、安保处主任王经永、启智部副主任何琳丹及省资源中心干事叶绮欣组成的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3月25日至27日先后赴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陵水黎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万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及琼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实地调研。
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2名,专职教师49名。在适龄儿童入学评估方面,由儋州市特教专家委员会负责学前安置评估工作,形成科学决策机制。送教上门服务以资源中心为核心,协同普通学校教师开展巡回指导,并由儋州市基教科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中心具体落实送教任务。
调研团队走访了儋州市第五幼儿园(融合教育试点单位),该园通过"半日康复中心+半日幼儿园课堂"的弹性安置模式,帮助特殊需要儿童逐步适应集体环境。教育安置评估由幼儿园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完成,体现了分层支持理念。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邢琼杰校长反馈,当前主要矛盾集中于:部分年轻教师存在职业动力不足问题,需加强职业认同感培养;资源中心教师同时承担巡回指导与随班就读工作,存在人力超负荷现象;资源教室使用率偏低,需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普校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建议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增设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融合教育策略等课程模块。建议从三方面改进:①加强新教师特教通识培训;②建立资源教室动态管理机制;③完善教师激励政策及职称评定以提升职业认同感。
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
当前,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基教科筛查名单—资源中心与特校联合评估—残联复核”的跨部门协作机制,为12名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每周2名教师的送教上门服务(普校教师主导、特校教师辅助)。然而,现存四大结构性短板制约发展:一是适龄儿童未入学比例偏高,导致服务覆盖面不足;二是随班就读学生融合效果未达预期,缺乏针对性支持;三是市县层级缺失专职特教教研员,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薄弱;四是特教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模糊,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影响师资队伍稳定性。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制度优化、资源整合及专业化建设协同破局。
陵水黎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
陵水黎族自治县融合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实行“行政主导+专业执行”双轨架构,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中心主任、校长任执行副主任。中心现行工作机制涵盖三大板块:一是服务实施体系,由残联提供适龄特殊学生名单,学校完成评估安置后,依托15间资源教室及普校教师为70余名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特校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及方案制定);二是生活教育创新,校内食堂由学校自主管理,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特殊学生用餐成本;校内超市以课堂代币兑换机制融合人民币认知与生活技能训练。然而,当前发展仍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统一主管单位引领,区域办学质量差异显著,同时,分管副县长频繁更迭导致长期规划难以持续落地,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整合难度。
万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截至今日,万宁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18名专职教师,目前有220名随班就读学生、113名本校在读学生及13名送教上门学生。市融合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通过分级分类机制开展服务:残联提供适龄残疾学生基础名单后,筛选轻度障碍学生进入普校随班就读,中重度学生由乡镇中心学校直接接收,剩余极重度学生则由残联、民政、卫健三部门联合评估后安置。当前核心矛盾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师资结构性短缺,18名教师需承担校内教学、巡回指导、送教评估等任务,教师职称评定因专业成果积累不足而受阻;二是服务覆盖失衡,随班就读学生虽占多数,但普校资源教室支持薄弱,易流于形式化融合,而送教上门仅覆盖13名重度学生。此外,省级特教专项督导与市县专职教研员体系缺位,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监督与师资培训的薄弱性,亟待通过编制扩容、数据平台整合及标准化评估机制破局。
琼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琼海市特殊教育学校(2018年建校)现有在编教师43人,服务135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特殊教育师资配置标准。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学校正推进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但受限于校园面积不足,学前教育板块因无法独立开办幼儿园而停滞。职业教育面临分类培养困境:2025届15名毕业生因障碍类型复杂(含聋生、智力障碍、自闭症、多重残疾等)、能力差异显著,专业设置受限,难以系统化分流至适配岗位。目前资源中心开展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分布于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因普校无特殊学生就读、肢体残疾学生设施缺失、教师缺乏使用培训,沦为“摆设”;师资编制与招聘难题:资源教师岗位无专项编制,薪资低于普教岗位,导致专业人才招聘困难。
海口市教育幼儿园
作为海南省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海口市教育幼儿园(1950年建园)以"向善而教,循本而育"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普通+特需"双轨并行的教育生态。园所内不仅设有标准化教学班级,更精心打造了两间总面积达120㎡的资源教室(配备感统训练等专业设备),为在园12名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肖瑞星副园长详细介绍了园所基于幼儿发展评估的数据,并分层设计了融合教育活动以辅助特殊儿童适应集体生活。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陈阳校长率管理团队(唐清荣副校长、何琳丹副主任等)聚焦"学前融合班级建设"落地过程的实务难题,与肖瑞星副园长展开了深度研讨。此次交流不仅打通了普特教育壁垒,更探索出海南省特殊教育向学前阶段延伸的可行路径。
海南省特殊教育教学指导与资源中心主任、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阳在本次调研中系统阐释了全省特殊教育发展路径:以党的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精神为纲领,紧扣国家及海南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依托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计划至2027年构建“十五年一贯制”全学段办学体系(覆盖学前至高中职教),实现办学规模扩容与保障机制升级双突破。核心战略聚焦四大维度:
1. 体系化延伸与专业化突破
纵向贯通:推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向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两端延伸,创办海南(海口)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填补省级特教中职空白;
横向深化:实质性推进孤独症儿童教学部建设,探索“医教康结合”课程模式,形成差异化支持能力。
2. 资源整合与辐射联动
成立海口市特殊教育教学指导与资源中心,统筹全市融合教育推进工作;建立“中心-片区-校点”三级联动机制,以省资源中心为枢纽,聚合东、西、南、北四区域特校校长协同发展,通过“核心校辐射周边”模式缩小区域差距。
3. 师资赋能与教研提质
实施全省特殊教育教师三年轮训计划,重点强化孤独症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等能力;组建跨领域特殊教育资源专家库,整合高校学者、临床康复师、特校骨干力量,为课程改革与安置评估提供支持。
4. 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
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评估与转衔服务机制,强化基教、卫健、残联多部门数据共享;探索“特校职教+社会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提供餐饮服务、手工艺品制作等适配就业通道。
本次调研横跨儋州、三亚、陵水等五市县,揭示海南特教从“兜底”迈向“普惠”的转型成效:海口、三亚职教创新填补学段空白,儋州、陵水以跨部门协作破解送教难题,琼海、万宁分级安置模式提供小城样本。当前矛盾聚焦区域资源不均、普特融合断层及政策执行力耗散,亟待通过陈阳校长提出的“东西南北校长联席机制”“师资三年赋能计划”等省级统筹破局。未来三年,海南将锚定“全学段贯通、孤独症专项突破、资源中心辐射全省”目标,以标准化建设弥合区域温差,让特殊教育真正成为普惠阳光下的尊严工程。